民间借贷纠纷中,原告证据不完备的情况十分常见,当事人可能不会履行完整的借款手续,导致证据没有保留。那这种情形,法院是如何判决的?北京市中恒信律师事务所马晓雅律师依托法律要旨结合实践审理,梳理分析了出借人借款证据不足的法律判决标准,供大家参考。
一、借款证据不足的判决标准
当出借人借款证据不足时,法院的判决通常倾向于驳回出借人的诉讼请求。这是因为在民间借贷案件中,出借人需要承担举证责任,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借贷关系的存在及其具体条件,如借款金额、借款期限等。如果出借人提供的证据不足以支持其主张,而借款人又予以否认,法院通常会因证据不足而驳回出借人的诉讼请求。
具体来说,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会要求出借人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直接证据,或者提供转账记录、证人证言等间接证据来证明借贷关系的存在。如果出借人无法提供这些证据,或者提供的证据被借款人合理质疑,法院一般会认定借贷关系不明确,从而驳回出借人的诉求。
二、出借人的常见风险
1.现金给付的风险
《新规》第十六条规定:“原告仅依据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抗辩已经偿还借款的,被告应当对其主张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其主张后,原告仍应就借贷关系的存续承担举证责任。被告抗辩借贷行为尚未实际发生并能作出合理说明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借贷金额、款项交付、当事人的经济能力、当地或者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当事人财产变动情况以及证人证言等事实和因素,综合判断查证借贷事实是否发生。”
2.借款合同无效的法律风险
民间借贷合同被认定为无效时,尽管借款人仍然有义务返还本金,但约定的利息则不需再偿还,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往往只能依据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主张资金占有使用费。在司法实践中,有些法院甚至连资金占用利息也不会支持。
3.暴力催收的风险
在催讨借款的过程中,有些当事人可能也会通过一些过激手段索债。有些非法拘禁刑事案件,起因就是当事人因多次催讨欠款无果而强行入住债务人家中并限制债务人的人身自由。这个案件虽然辩护效果较好,当事人最终被判处缓刑,但终究还是留下了刑事犯罪记录,令人叹息。
律师观点
银行转账、微信、支付宝等给当代经济生活中的资金往来提供了便利,当事人之间往往仅有转账记录作为法律关系的证明,而一旦进入诉讼程序,法院对法律关系的认定是严肃缜密的,证据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诉讼的成败,法院不会仅以双方之间存在经济往来认定借贷关系的成立。